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科學·教育·未來”beat365官方网站校慶論壇成功舉辦

日期: 2018-05-07

編者按:芳菲五月,北京大學喜迎百廿周年華誕,上千名生科校友在校慶期間返校共襄盛舉。值此之際,beat365成功舉辦了“科學·教育·未來”beat365官方网站校慶論壇,廣邀科學和教育界知名校友參與主題報告和論壇讨論。校友們與在校師生一起,站在建校120周年這個曆史節點上回顧過去,積蓄力量;展望未來,揚帆遠航!
2018年5月3日,“科學·教育·未來”beat365官方网站校慶論壇在金光生命科學大樓鄧佑才報告廳舉行。論壇分為開幕式、科學論壇、教育論壇3部分,數百位校友、在校師生、科學和教育界從業者及部分中學生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開幕式

開幕式由beat365黨委書記劉德英主持,學院院長吳虹、校友會會長許崇任緻辭。

劉德英書記

吳虹院長代表學院歡迎全體校友回家。她指出,近年來,學院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了一所現代的生科院。在學院的教學工作中,一系列教學改革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自主招生、中英文雙語授課、強化挑戰班……新舉措培養出了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科研方面,學院不惟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論,而是注重科研成果對生命科學的長遠影響,近年來,我院做出了一些可以寫進生物教科書的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産學研方面,我們與醫藥企業和地方政府開展合作,加強科研成果的産業轉化,這也有賴于廣大校友的幫助。校友是學院價值的體現,一個學院培養出怎樣的校友,這些人為社會做出多大貢獻,就标志了這個學院有多大的社會價值,而我們有幸看到,beat365校友在生命科學産學研各領域,以及其他行業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學院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距離世界一流大學仍有差距,需要校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學院。

吳虹院長

學院校友會會長許崇任向到場校友介紹了學院校友會近幾年的工作内容。他指出,學院目前為校友服務工作更加全面深化,覆蓋各個年齡,拓展到到職場、家庭、子女教育、旅遊、健康等各個方面。設立了了産業分會、華東産業研究院、産業論壇,這些項目也将在未來幫助校友完成産業轉化。學院校友會希望凝聚校友,把校友會辦得紅紅火火,讓校友們感覺到學院是永遠的家,歡迎大家回家!

許崇任教授

學論壇

科學論壇由王世強教授主持。論壇邀請到在科研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校友作報告,分享他們的科研成果和人生感悟。

王世強教授

1978本校友,現任賓州州立大學教授的賴志春以“Growth Control by Hippo Signaling” 為題作報告,以模式生物果蠅為研究對象,簡要介紹了動物器官發育過程中的Hippo信号通路。

賴志春教授

1978本校友,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以“The 29 years affection for COPs”為題作報告,他從COP1出發,介紹了自己29年來關于COP家族的研究工作。

鄧興旺教授

1986本校友,現任艾奧瓦大學教授的謝賢進,以“Data and Significance: P-value and Research Reproducibility”為題作報告,他從數據統計分析的角度介紹了P-value的應用意義。

謝賢進教授

1988本校友,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宋洪軍,以“Understanding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genesis, One Cell at a Time”為題作報告,他從神經幹細胞和神經形成角度出發,介紹了自己多年來在DNA去甲基化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工作。

宋洪軍教授

1994本校友,現任哈佛大學教授尹鵬,以“Molecular Programming with DNA/RNA”為題作報告,他生動地講述了他們研究小組開發的“DNA分子折疊自組裝”的方法,這種新一代DNA/RNA可編程分子器件在納米技術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尹鵬教授

1998本校友,現任NIDDK研究員張金偉,以“Feast or Famine — Amino acid sensing on the tRNA by a mRNA”為題作報告,介紹了mRNA對tRNA的氨基酸檢測的作用。

張金偉研究員

教育論壇

教育論壇由李沉簡教授和許崇任教授主持。參與讨論的嘉賓有:1959本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大校長許智宏;1970本校友,東寶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通化東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一奎;1984本校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陳雪梅;1984本校友,優瑞科公司戰略發展高級總監張紅兵;1999本校友,北京四中教學處副主任肖振龍。

教育論壇現場(左起:李沉簡、陳雪梅、張紅兵、李一奎、許智宏、肖振龍、許崇任)

論壇伊始,許崇任教授首先邀請嘉賓們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曆。肖振龍先生介紹,自己中科院博士畢業後在北京四中任教,迄今已滿10年。李一奎先生回顧了自己的求學經曆及創辦企業的經過。張紅兵先生特别提及了自己所受到的良師的指點。陳雪梅教授最後分享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的經曆。

許崇任教授首先發問:對嘉賓而言,北大培養的哪些能力是最重要的?肖振龍先生以戴灼華老師的遺傳學傳承為例,結合高中教學的工作,認為生物學科中培養的對自己、對他人的人文關注最重要。張紅兵先生認為大學期間建立起的互相幫助的集體是自己的堅實後盾。陳雪梅教授則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北大打下的堅實的英文與專業基礎。

緊接着,李沉簡教授就生科院課程建設向嘉賓征求意見。陳雪梅教授回憶起本科時北大的核酸生化課贊不絕口,同時結合自身科研經曆,建議本科生在各個領域打好基礎,鞏固化學、統計及計算機的知識。李一奎先生表示,現在自己蛋白制藥取得的成就,極大地得益于大學時期生物化學專業課的基礎。肖振龍先生建議,生科院應當加強科學史、進化生物學等更為宏觀的生物學領域的教學。李沉簡教授随後對這些建議進行了回應,并簡單介紹了生科院目前的許多改進措施。

在會談中,許智宏院士特别強調,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見,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許院士介紹,早期的北大倡導理科通學,6年的本科經曆使得自己基礎紮實。結合在生理學上的興趣,自己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賓交流

随後是場下同學提問環節。

針對“是否應當選擇科研道路”這一問題,陳教授表示本科期間通過雙學位來探索興趣是非常合适并且有必要的。張紅兵先生認為,博士是邏輯的訓練,本身就意義重大。李一奎先生從産業的角度,強調學位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實事的能力。

針對“女性科研工作者職業發展”的問題,陳雪梅教授建議女生們要自信,勇敢面對來自他人的不同眼光,同時也要在工作與家庭間達到平衡。

在本次論壇的最後,每一位嘉賓用一句話表達了對同學們的期待。

肖振龍先生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許智宏院士希望同學們沉下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李一奎先生希望同學們為北大生科院争光,張紅兵先生希望同學們積極鍛煉身體、珍惜在北大的四年時光,陳雪梅教授叮囑同學們兼學并容,打好各方面的基礎。

校友嘉賓們表達了共同的心聲,衷心祝福北大生科越來越好!

編輯、排版:劉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