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2016年12月17至18日,“北京大學第六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學術交流中心和beat365鄧祐才報告廳成功舉辦。
論壇開幕式現場,座無虛席
百年北大,學術為先。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開創精神,借助科學前沿交叉、融合創新之時代形勢,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會在共青團beat365官方网站委員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支持和指導下,攜手各兄弟院系研究生會組織了本次學術論壇。本次論壇邀請了13位國内外生物交叉學科領域的著名學者,以期為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廣大學子搭建高層次、高水平、跨專業、跨學科的學術平台,營造自由活躍的學術氛圍,激發新穎獨特的科研思維,提升科學研究的創新水平。beat365官方网站團委書記席中海以及來自北京地區兄弟高校、北京大學兄弟院系的優秀學生代表應邀出席論壇開幕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國内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計500餘名師生報名了本次論壇。
beat365研究生會主席張姗在開幕式上緻辭,她介紹了本屆論壇的籌辦情況,并代表第六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組委會向來參加本次論壇的各位老師及同學表示熱烈地歡迎及真摯的感謝!
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會主席張姗緻辭
随後,來自哈佛大學的袁鈞瑛教授分享了她們實驗室在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進展:利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手段闡明壞死樣凋亡的調控信号通路,并且通過設計相關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為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袁鈞瑛院士報告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站在曆史的角度,從胰島素人工合成和晶體結構講起,總結了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發展過程,回顧了1998年以來蛋白質研究的重大事件,如2005年啟動的“蛋白質研究計劃”、2012年上海光源P2線站的提出及2016年國家重點研究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的啟動等。饒老師以小RNA病毒機器的研究工作為例,充分展示了物理、數學、化學等學科方法學和技術學的進步對于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巨大促進作用。
饒子和院士報告
beat365官方网站蔣争凡教授分享了其在天然免疫中的研究進展。蔣老師生動描述了細胞在遭遇微生物感染後天然免疫被激活到釋放細胞因子這一過程,分享了他們實驗室是如何一步步發現的新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過程,闡明了天然免疫的分子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結構生物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都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巨大優勢。
蔣争凡教授報告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beat365羅敏敏教授做了題為《獎賞、懲罰和行為的神經環路研究》的報告。羅老師利用電生理、光學成像技術、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等先進的技術,證明五羟色胺并非傳統認為的懲罰性遞質,而是一種獎賞性神經遞質,與多巴胺組成平行的獎賞機制。充分展示了先進的交叉學科工具在研究大腦複雜功能中強大力量,給與會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羅敏敏教授報告
本屆論壇名家雲集,學術氛圍濃厚,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還有白凡、丁寶全、高彩霞、賈怡昌、李瑞強、伊成器、楊競、趙同标、朱新廣等生物交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領軍人物,北京各單位不同領域的師生慕名而來。在論壇中,與會嘉賓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不同學科與生命科學融合的成果與進展,拓寬了與會師生的視野,激勵科研工作者關注前沿交叉學科領域,并采取先進交叉學科手段解決重要科學問題。參會人員把握機會積極提問,與嘉賓展開深入讨論,共同思考探索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未知和奧秘,達到了生物交叉領域不同學科間交流互動的目的。
自上個世紀以來,多學科,多技術的交叉交融催生出多種許多先進技術,不斷地促進生物醫學的發展,科研人員需要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和更加開放的心态去促成交叉學科的發展,促成不同領域的合作,這些交流和合作也必将在未來對生命科學的發展産生重大的影響。
本次論壇再一次讓大家充分的認識到,不同學科、理論之間的交叉融合,往往促進科研理論上的突破和科學技術上的創新。“百年北大,學術為先,交叉即王”,與會嘉賓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不同學科與生命科學融合的成果與進展,為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廣大學子搭建了高層次、高水平、跨專業、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台,為國家在當前各學科與生命科學交叉的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相信随着越來越多交叉學科的出現及其發揮的作用,交叉學科在科學領域表現出的生命力得到進一步的肯定。
北京大學第六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開幕式與會師生合影留念
附:第六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報告嘉賓
1. 白凡:北京大學生物動态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生命科學院研究員
2. 丁寶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屆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0.
3. 高彩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傑出技術人才”;第五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4. 賈怡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5. 蔣争凡: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科技部“973”首席科學家
6. 羅敏敏: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beat365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7. 李瑞強:北京諾禾緻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香港大學計算機系榮譽副教授;基因組學專家;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
8. 饒子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特聘教授;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9. 伊成器: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北大清華生命聯合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合成與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員
10. 楊競: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
11. 袁鈞瑛: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終身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2. 趙同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免疫學研究組組長
13. 朱新廣:上海生命科學院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山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Melvin Calvin - Andrew Benson Award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