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腺相關病毒(AAV)作為基因治療的載體已被許多國家批準用于治療多種遺傳疾病,包括視網膜色素變性、脊髓性肌萎縮症、杜氏肌營養不良和血友病,并在臨床上取得了很顯著的療效。這些成功案例是建立在AAV能夠在人類的多種組織中實現安全且高效轉導的基礎上,也使得AAV成為目前最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的人類病毒載體。
根據病毒衣殼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三維結構,AAV被劃分為六個主要譜系(Clade A–F)。不同血清型展示出獨特的細胞/組織嗜性,因此,不同類型的AAV可用于靶向多種不同組織和疾病類型。其組織選擇性主要由衣殼與宿主蛋白(尤其是細胞受體)的相互作用所決定。 其中,多血清型AAV受體AAVR(KIAA0319L)被證明是大多數AAV天然或人工血清型轉導所必需的關鍵受體[1]。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AAV的組織特異性可能涉及其他受體或輔助因子,并且部分AAV血清型的轉導可能完全不依賴于AAVR[2,3]。
2025年7月14日,北京大學的蘇曉東團隊與澳洲悉尼大學的John Rasko團隊合作,在Cell雜志上合作發表了題為“An alternate receptor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es”的文章,報道了一種此前未知的AAV受體——羧肽酶D(Carboxypeptidase D, CPD),并将其命名為AAVR2。
圖1、2025年7月14日online的Cell 文章:“An alternate receptor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es” (AAV病毒的新型受體)揭示了羧肽酶D(Carboxypeptidase D, CPD)可以作為Clade E和G家族AAV的高親和性新型受體,且将其命名為AAVR2
悉尼研究團隊首先設計了一個全基因組CRISPR/SAM轉錄激活文庫,在AAVR敲除的細胞系中導入文庫,随後用AAV8-EGFP進行轉導,通過流式細胞術富集感染率高的細胞,随後進行NGS測序分析,成功篩選出CPD基因。後續的驗證細胞實驗進一步表明,AAVR2能夠介導Clade E血清型AAV(包括AAV8、AAVrh10、AAVhu37)及自然來源的AAV11與AAV12的轉導,且該過程不依賴傳統的AAVR受體。
為了理解AAVR2的結構與功能,北大的合作研究者們在HEK293細胞中過表達并純化了AAVR2蛋白的胞外域全長以及各種結構域片段,通過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和表面等離子共振(SPR)證實, AAVR2可以與AAV8衣殼直接相互作用,并證明相互作用主要是由AAVR2的第一個結構域CP1介導。 實驗進一步表明AAV8與AAVR2之間的親和力很強,能達到KD=73.8 nM。
接着,北大的研究者們利用冷凍電鏡(Cryo-EM)解析了AAV8和CP1結構域的高分辨率複合物結構。 結果顯示,CP1結合于AAV8衣殼的二次對稱軸區域,周圍由多個可變環結構(VR-loops)環繞。在這些VR-loops中,VR-VIII loop發揮關鍵作用,結構顯示這一段與CP1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将AAV8的VR-VIII loop嫁接到AAV2的衣殼蛋白,可使原本不能通過AAVR2感染的AAV2獲得AAVR2依賴的轉導能力,直接證明了該段區域在受體特異性中的功能決定作用。
圖2、AAVR2(CPD)的第一個結構域CP1結合于AAV8衣殼的二次對稱軸區域,與以前發現的AAVR與AAV的結合方式完全不同。 除了展示AAVR2與AAV8相互作用的細節外(2C),此圖還比較了AAVR與AAVR2結合AAV的不同之處(2D)
總體而言,本研究鑒定了一條新的AAV轉導途徑,該通路可以不依賴AAVR,具體情況取決于AAV血清型。這些發現強調了深入理解AAV細胞進入機制分子決定因素的重要性,并展示了通過受體調控來優化AAV基因轉導策略的潛力。
悉尼大學John E.J Rasko教授、Charles G Bailey博士以及北京大學蘇曉東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悉尼大學的博士後Bijay P Dhungel和北京大學博士後徐華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科院冷凍電鏡平台王國鵬老師對本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Pillay, S., Meyer, N.L., Puschnik, A.S., Davulcu, O., Diep, J., Ishikawa, Y., Jae, L.T., Wosen, J.E., Nagamine, C.M., Chapman, M.S., and Carette, J.E. (2016). An essential receptor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 infection. Nature 530, 108-112. 10.1038/nature16465.
2. Havlik, L.P., Das, A., Mietzsch, M., Oh, D.K., Ark, J., McKenna, R., Agbandje-McKenna, M., and Asokan, A. (2021). Receptor Switching in Newly Evolved Adeno- associated Viruses. J Virol 95, e0058721. 10.1128/JVI.00587-21.
3. Dudek, A.M., Pillay, S., Puschnik, A.S., Nagamine, C.M., Cheng, F., Qiu, J., Carette, J.E., and Vandenberghe, L.H. (2018). An Alternate Route for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Entry Independent of AAV Receptor. J Virol 92, e02213-02217. 10.1128/JVI.02213-17.
原文鍊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