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龍漫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日期: 2012-04-13

2008年3月14日下午,beat365“展望事業,探讨人生”系列講座第十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生命科學大樓鄧佑才報告廳舉行。此次講座由龍漫遠教授主講,校内外二百多名師生參加了講座。



龍漫遠教授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終生教授,國務院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課題的特邀評審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健康研究院課題評審組成員,加拿大愛爾蘭奧地利等國基礎科學課題評審專家。他的經曆具有傳奇色彩。他早年求學經曆了很大的坎坷,後來,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升入高中,又在雲貴高原插過隊,種過田,做過鄉郵,當過鄉幹部。七七年高考恢複,他又以同一身份幸運地成了大學生,在農學院繼續學習稼穑之術。一九八七年去美國深造,他有機會目睹了第一個新基因的起源,從此開始了基因起源的系統研究,最終為歐美進化領域的教科書增加了新的篇章。龍漫遠教授主要從事基因演化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研究,他在基因組演化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特别是在新基因的起源、性基因的演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1993年,龍漫遠發現、命名新基因“精衛”基因,并證明其起源為由反轉錄産生的DNA片段與其他基因編碼區的重組過程。龍漫遠教授還發現了内含子相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核基因的普遍非随機分布、基因内含子相位的對稱分布,證明作為“精衛”基因創造機制的外顯子重組機制的普遍性。1993年,龍漫遠先生被評為加州大學Davis分校1993年度最優秀的博士研究生,赢得了這所大學最高榮譽獎——埃倫瑪獎(Allen Marr prize);1998年赢得了美國基礎科學領域對青年教授的最高獎項之一——帕克科學與工程基金獎(Packard Fellowship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3年赢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榮譽研究獎(NSF CAREER Award);最近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特邀作為基因起源新領域的領軍科學家而被任命為學術編輯(editor)。



龍漫遠教授的講演以“In Pursuit of Interest: Unbounded Science and Happiness in Intellectual Life”為主題。他認為,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發掘興趣,對科學的追求應該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在他看來,科學是無邊界的。龍教授以系統生物學的産生及發展為例,介紹了科學的無界性。系統生物學在今天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但是它卻并不是由生物學家而是由匈牙利作家Frigyes Karinthy在短篇故事Chains中最先提出的。Frigyes Karinthy最早提出了個體間聯系的觀點。到了20世紀,數學家Paul rdos以他獨特的方式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些正是系統生物學的早期形式。由此,龍教授總結出這樣的結論:科學發展到當代,學術聯系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窄,科學是高度的聯系的,這就要求當代的科學家有廣博的興趣,這樣學術才會發展。



龍教授以他的導師Walter Gilbert的例子來說明科學家以及人的潛能,同時介紹了他當初選擇這個實驗室的原因。Gilbert在1991年提出,生物學将在今天發生巨變,從實驗過渡到理論,再到對人類真正做出貢獻。就是這種遠見吸引了龍教授。Gilbert是一個有廣博興趣的科學家,他本來是理論物理方面比較傑出的人才,後來轉向生物,并且從分子生物研究,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的創立,到基因進化和生命起源,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赢得了許多重要科學獎(如諾貝爾獎,拉斯克獎)。晚年進入藝術領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告訴我們,人的智慧和潛力是無限的,學科界限會阻礙人潛力的發揮。



接下來龍教授談到了他對“Intellectual life”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學者會在這種智慧生活中找到幸福。龍教授說,他特别喜歡蘇東坡,在智慧生活中,他可以直接面對他。他認為,在智慧生活中,我們既可以跟千百年前的偉人對話,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留于後人,不管年代相差多大,智慧生活中沒有代溝,而且在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創造的樂趣,感受到發自内心的喜悅。龍教授說,他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經常會想很多事情,想到潛力,想到科學家的貢獻,想到人的定義,就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應該少一點功利性的東西而多一點精神上的意義。之後,龍教授又介紹了自己在美國的求學經曆,并且提出了生物學是一門高度依賴直觀的學科,猜測是靠不住的,而是要靠規範的邏輯思維和實證觀察的觀點,并且以他的親身經曆告誡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



之後,講座進入了互動問答的階段。在座的同學們就龍教授所講提出了許多問題,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龍教授一一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首先,對興趣與現實沖突的問題,龍教授認為,對長期的學術目标及前景的選擇時應根據興趣,就他自己來說,選擇進化生物學的原因就是生物學及基因演化提供了長遠的時間跨度和巨大的想象空間,這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他選擇從事這一領域研究。興趣應該是長久的,而且應該是可以培養的。而對于同學們對從廣泛的興趣中選擇一點集中研究感到困難的狀況,龍教授說,要研究就要在一定的時間内把自己的興趣集中于一點,當研究完這一點可以轉向其他你感興趣的領域,要處理好近期與長期的關系。



其次,對于科學界中轉學科是否有明顯的年代性的問題,龍教授明确表示,他認為是有的。就像在80年代,許多科學家轉向了群體生物的研究,在40~50年代,很多物理學家都轉向了生物學領域。究其原因,龍教授認為是每個人都有追求優秀的本能,而這些通過不同的途徑轉向生物學的學者之間并沒有什麼不一樣。科學無邊界,學科高度綜合,高度聯系。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學的,隻要有興趣我們可以學會各種東西。龍教授說,他不相信人的智慧潛能有太大的差異,在特定事物上有差異隻是因為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智慧,每個人的長處不同而已。



講座進入尾聲,龍教授強調人和人的差别常常在于興趣,鼓勵同學們要有自信要有廣泛的興趣。最後,龍教授向在座同學推薦了F.A.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他覺得這本書很适合我們現在去讀。



“展望事業,探讨人生”系列講座部分由

康甯公司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