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2008年5月14日晚,beat365“展望事業,探讨人生”系列講座第十四講:“A CAREER IN BIOMEDICAL SCIENCE”在生命科學大樓鄧佑才報告廳舉行。講座主講人為北京大學校友俞君英博士。 俞君英博士今年33歲,浙江諸暨人,是beat365官方网站1992級校友。她于199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同年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Richard Schultz和Norman Hecht博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研究,重點是研究蛋白MSY2在鼠的生殖細胞裡的功能。俞君英的工作證明了MSY2在調控母系mRNA的穩定性與翻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後者對于鼠的卵細胞的成熟與卵細胞的再生功能的獲取非常總要。 在認識到用鼠的卵細胞進行再生研究的局限性後,俞君英博士于2003年進入了在Wisconsin大學Madison分校的Thomson實驗室,選擇了用人的胚胎幹細胞做研究系統。俞君英首先利用了細胞與細胞融合的技術證明人的胚胎幹細胞具有類似卵細胞的再生功能,然後通過篩選的方法找到了再生基因。在人的已分化的細胞裡表達這三個或四個再生基因,分化的細胞就可以退回到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狀态。2007年11月20日,她在世界頂尖學術刊物《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宣布成功把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這一發現被譽為“……一個了不起的科學裡程碑。從生物學意義上講,相當于萊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飛機。” 俞君英的工作是獨立于日本Yamanaka博士的研究小組進行的。這項發現不僅使建立用于醫療的病人專用的多功能幹細胞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基礎,就可以開展新的再生醫學的研究:提高人的自我組織修複能力。 我院鄧宏魁教授對俞君英博士的到來緻以熱烈的歡迎。他說,幹細胞領域是目前生命科學研究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而在這個領域的最大突破就是俞君英博士所在的實驗小組所研究的類胚胎幹細胞的誘導。鄧教授同時也歡迎對幹細胞領域感興趣的同學加入幹細胞實驗室。 俞君英博士在她的講座伊始就闡述了自己選擇生物再生醫學的原因。首先她認為這是與人類健康有關的領域,對她很有吸引力。其次,這個領域充滿了挑戰性,這是對她最大的吸引。再次,她覺得,生物醫學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不論研究如何都可以對後人起到引導的作用。她說,如果再給她一次選擇的機會,她仍然會選擇生物醫學,而且決不後悔。 不可避免的,每個搞科研的人都不得不面對相對不是很樂觀的現實。俞博士分析了生物醫學領域的現狀,認為這個領域目前處于過熱狀态,後來的人們往往忽略一些PI職位越來越少、申請科研基金變得困難等越發嚴重的問題。而且,在任何一個生物領域都有經濟回報不夠,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等問題。但是,她覺得我們作科研的人應該有接受現狀并為之努力的精神和毅力,要能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耐勞。她也把這作為對北大學生的期望。 談到科研成功的關鍵時,俞博士依據自身經曆,認為熱情、努力、專注和天分是科研成功的基礎,而科研最終能否取得較大成就還不能忽視運氣的作用。她告誡本科生,本科階段主要是打基礎的階段,大家一定不能忽視基礎。 俞博士還根據她自己的經曆介紹了出國申請的過程。從選擇學校到選擇實驗室,俞博士詳細的介紹了各種情況。她強調了自身興趣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同學及早發現自己興趣所在并為之努力,而一旦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就應該傾注自己所有的精力去把它做好。她自己本身就是因為把對類胚胎幹細胞轉化研究的興趣當作終身事業去研究才在很短的時間内獲得了驕人的成績。 她還介紹了實驗室可能有的九種PI類型:一為家長式,這樣的領導者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強烈的使命感,但是跟随這樣的PI可能會限制自主性;二為活力型,這樣的PI有自己明确的計劃安排,但是在這樣的實驗室就難以避免會有工作量大的問題;三是向導型,這一類型的領導者樂于把許多管理事務委派給其他人,而自己全神貫注于制定總體目标,并指導其實施。在這樣的實驗室裡我們的個人能力會得到很大體現,但是由于管理并不十分統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會十分令人滿意;第四種是創新型,這樣的領導者總有用不完的想法和點子,但是這樣其實反而會限制個人的創新和發展;第五種為組織型,在這樣的實驗室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領導者完美地組織能力和團體感,但有些時候,這些東西并不總是意味着好的實驗結果或者好的前程;此外還有控制型、仆人型、奴隸主型和情緒型PI。通過這樣的總結,俞博士告訴我們每個PI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在實驗室中PI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實很多情況下并不一定起決定性作用。在選擇實驗室時應該多體會不同PI各自的特點,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決定自己是否适合跟随這樣的PI,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PI,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研究更加完美。 講座很快進行到提問階段,同學們多就俞博士實驗組的實驗結果、生命科學的現狀、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競争、生物研究結果的應用、處理個人壓力與工作的關系等問題向俞博士提問。俞君英博士都給予了明确的解答。關于她的實驗,她說自己本來就是抱着把它當作終生目标的态度去研究的,因此在實驗進程中沒有想太多的問題,有什麼就做什麼,在實驗中根本無法考慮競争的問題,因為沒有那種精力,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實驗本身對她很有吸引力。在應用方面,俞博士估計,在這項發現應用到臨床方面至少還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她說,生物科研工作量大,但這并不總是意味着長工時,做研究應該更注重效率。最後,俞博士給出了對本科生的建議:打好基礎,這樣才能有更多的選擇的餘地。講座在大家的掌聲中結束。 (張婷婷 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