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7月25-29日,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成功舉辦了“PKU-UCSF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團隊挑戰活動”。四天的團隊挑戰,在鮮花與掌聲、雙方參與者依依惜别的微笑和擁抱中結束了。它讓參與者感覺耳目一新,也為他們中的很多人,留下了令人回味、甚至是值得受用終生的影響和體驗。
寓學于用 興趣為先
在國際和國内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PKU-UCSF系統/合成生物學團隊挑戰,不是“又一個”大家已司空見慣、流于表面的合作或者交流活動。它的特點是以團隊形式,寓學于用——在短時間内,通過團隊内外大量的互動交流、頭腦風暴,高強度、深層次地挖掘、激發和培養了學生自身在科研活動中主動積極性與創造潛力。
雖然團隊挑戰活動本身僅曆時四天,但前後的準備和組織工作,則曆時近八個月。尤為特别的是,學生在其中,擔任了主要和關鍵的作用:首先是前期制作網上論壇(http://bbs.ctb.pku.edu.cn/putc/index.php)、招募隊員、确定挑戰主題等籌備工作。其次,團隊所确立的4個挑戰題目,也是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經個人提議、大家讨論、團隊評選和選擇後所确立的系統與合成生物學領域内,或前沿、或熱點,或有趣、或有實用意義,并無确定和已知答案的開放性問題(Challenging Topics)。并在确定主題後,各小組又為各自的命題作了充分的準備和熱身活動:如文獻調研和閱讀,組内讨論等等,均是自發和自覺的。正因為前期準備的充分,保證了後期挑戰活動的順利實現,也反映了科研過程中厚積薄發,興趣主導的意義。
背景交叉 思維開放
挑戰活動在2012年春季開學之初,就通過海報、郵件、校内論壇、自制論壇等各種渠道,開始廣為招募隊員,經過對報名者的背景、參與熱忱,與貢獻度的評比,團隊最終由12名來自UCSF,32名來自PKU(含4名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北大、清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聯合培養項目的學生)及生物、數學、物理,計算,化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員組成,博士研究生為主、博士後和本科生為輔。有些參與人本身具有物理、數學和生物等多學科和學位的交叉背景。
活動開始後,證明了組員們由于學科訓練的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在觀察、解決問題時的切入角、與方法存在着很大差異,因此在合作交流,思維碰撞和激發時所産生的思路也更為新穎和開闊。組員們在貢獻個人在不同專業背景方面的特長和想法的同時,需要快速地學習和吸收,從先是粗略了解旁人的想法,到掌握其中要點與精髓,才能繼續進一步的合作、共同思考和創造。
*生物含理論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和生物工程專業背景
緊張有序 活潑有趣
初次頭腦風暴 組間報告 認真評選 思考結果
分組讨論 聆聽進展 質疑提問 歡樂團隊
團隊挑戰的過程,是由組内頭腦風暴、組間報告、組間建議和(組内、組外)投票,這些環節循環遞進而組成的。為每個小組打造充分聽取和吸收外部的意見的條件,并最大可能地發掘團隊自身的創造性和潛力。整個過程因充滿了智力上的挑戰與互動,讓參與者感覺緊張、刺激,同時又生動有趣。
在兩校的人員搭配上,UCSF以博士後為主,而PKU的隊伍除博士後、高年級研究生之外,還有一些二年級本科生、和相當部分的低年級研究生。組員之間雖然在科研經曆和英文交流能力上相差較大。但四個團隊都非常注重分工與搭配,以正面鼓勵的方式,讓每個成員在組内讨論和團隊報告中積極貢獻,給予每個人鍛煉、和表現發揮的機會。這樣做的效果也非常明顯,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團隊報告中,很多低年級成員的表現,有了與目共睹的進步和提高,這種參與感,也讓大家在其中都找到了樂趣和自信,對們他們在未來科研思維和語言溝通技巧,會起到了重要的引導和幫助作用。
恩哥副校長來給大家加油
旁聽學生讨論 觀看小組展闆 發表鼓勵講話
7月27日下午,團隊挑戰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4個會議室内緊張而有序地進行着。房間門靜靜地打開,北京大學王恩哥副校長在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副主任來魯華、歐陽颀和USCF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Wendell Lim和副主任Connie M. Lee地陪同下走了進來,旁聽團隊們的内部讨論,并仔細觀看了團隊們之前留在大泡沫版上的,由各種顔色便利貼組成的頭腦風暴的“成果”和手繪線路圖。
在聽取了湯超和Wendell等對團隊挑戰這種形式的詳細介紹之後,恩哥校長在組間報告之前,發表了幽默而簡短的發言。他對來自UCSF的客人們表示了一如北京夏日溫度般熱烈的歡迎,并對團隊挑戰這種背景交叉,刺激思維的方式表示了贊賞和全力支持,鼓勵同學們抓住這樣珍貴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科學中的激情與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研是嚴肅而枯燥的。科學家們則因講求邏輯,嚴謹客觀,而讓人感覺疏離與高深。但此次活動讓學生們發現,原來通過這種主動而深入的智力互動和交流探索,可以讓解決問題的發現之旅,充滿了意想之外的靈感與火花,乃至五彩紛呈,讓人為之吸引,陶醉和享受。科學并不是沒有依據、高高在上的雲端漫步,它是以思維和邏輯為基礎和階梯,對于未知所做出的有根可尋、有理可依,腳踏實地卻又充滿着新意、有趣的對于未知的探索。挑戰自身智力、乃至團隊合作所帶來的成果,能帶給人與衆不同的樂趣和滿足。
這樣的經驗,除了對中國學生身上,一些傳統教育方式帶來的習慣性被動思維方式産生了巨大震動和影響之外,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的影響也可謂深遠。
不是結束 而是開始
在第四天的閉幕上,由Wendell Lim和湯超分别緻辭。他們和大家一樣,為這次活動的成功而感到很興奮,更讨論了如何推動由這次團隊挑戰讨論中所産生的一些有趣和值得跟進的想法,由此産生科研項目乃至發表有價值的科研論文。并進一步讨論了所有人都感興趣并在一直在詢問的問題,在未來将以什麼樣的頻率,PKU和UCSF輪流互訪并當東道主,舉辦類似的團隊挑戰活動。
這次團隊挑戰活動,在白天緊張的讨論之餘,還安排了一些促進個人交流與文化交融的休閑活動,搭建了雙方之間友誼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散發出學術之外,更為深層的人文關懷和溫暖。
此外,曾任知名雜志Cell前副主編的UCSF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副主任Connie M. Lee還藉此機會,做了題為“怎樣發表你的科學論文”的報告,以一個資深編輯的角度,為大家講述并解釋發表科學論文的“背後”的故事,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
optogenetics組的幸運貓 optogenetics團隊在室内關燈後利用個人手機發光、增長曝光時間所拍攝的團隊logo(上),和同一室内每個組員手持自繪頭像的合影、他們還為每個美國組員起了有趣又貼切的中文名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