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北京大學重大新藥專利轉讓項目成功簽約

日期: 2023-02-24

217日,北京大學與浙江星浩澎博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浩澎博公司”)“新藥專利轉讓簽約儀式”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集賢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邱建國,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陳興,beat365副院長高甯,項目負責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教授和beat365吳虹教授及團隊成員,星浩澎博公司董事長、複星醫藥全球研發中心聯席CSO劉甯姝博士、星浩澎博公司總經理李振虎博士等共同出席了簽約儀式。

邱建國副部長在緻辭中指出,北京大學近年來高度重視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不斷建章立制優化服務,努力提升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積極開展高質量校企合作,通過有組織的科研與轉化,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新工科建設,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陳興教授表示,對于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能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産業化方向推進,是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希望與企業繼續推進更廣泛的合作。

吳虹教授對項目的合作過程進行了簡單回顧,指出此次合作的促成離不開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北京大學與啟東市政府創新基金的支持,以及兩個課題組與企業保持長期良好溝通,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為中國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雷曉光教授指出,隻有基礎研究方面的積澱和突破以及優良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斷催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希望從實驗室誕生出真正原創的藥物,為廣大病患帶來福音。

劉甯姝博士表示,星浩澎博公司是一家聚焦于設計創新功能分子治療代謝和免疫相關的組織器官疾病的公司,彙集了具有創新思維和專業的團隊及平台,是複星醫藥集團在全球創新藥領域的最新布局。在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線建設的同時,公司與具有國際高水準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院校的合作是其重要模式之一,這次與北大的合作将進一步推進公司的first-in-class的創新研發管線。

器官纖維化病變主要是由于細胞外基質過度積累造成的組織結構畸變和正常功能受損,全球三分之一的疾病死亡和器官纖維化及其關聯性疾病相關。但目前針對纖維化疾病的臨床治療手段很少,且療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發現新的器官纖維化有效治療靶點并設計和開發新的纖維化治療藥物。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和吳虹教授課題組經過多年深入科研合作,發現了一類關鍵的調控蛋白可以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化,是纖維化疾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進一步通過理性設計、化學合成、藥學評價等一系列探索性研究,開發出一種針對該藥物靶标具有高成藥性的小分子抑制劑,并且在多種纖維化疾病,特别是肺纖維化疾病動物模型評價中表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望成為用于治療相關纖維化疾病的“first-in-class”源頭創新藥物。

根據協議,北京大學将纖維化疾病治療相關的小分子抑制劑專利(申請)轉讓給星浩澎博公司,包括入門費、裡程碑支付和銷售額提成。目前雙方已開始積極推進相關候選藥物的多項臨床前研究、以及後續藥物臨床研究的準備工作。


吳虹教授

1983年本科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1984年入選CUS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Whitehead研究所Rudolf Jaenisch教授及Harvey Lodish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6年起受聘于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分子與醫學藥理學系助理教授直至終身講席教授;期間任分子醫學所主任、David Geffen醫學院終身講席教授。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和生命聯合中心資深研究員、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曾任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吳虹教授長期緻力于腫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重點探讨抑癌基因在腫瘤發生、發展及耐藥中的分子機制。她所領導的團隊在抑癌基因信号傳遞、腫瘤幹細胞及基因工程動物模型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傑出工作,其研究成果對于發現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治療的新途徑有重大的理論及實際意義。發表SCI收錄科學論文170餘篇。基于她在腫瘤分子遺傳學領域的重大貢獻及卓越成就,曾獲得皮尤學者(Pew Scholar)、霍華德休斯助理研究員(HHMI Assistant Investigator)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雷曉光教授

2001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後赴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8 年底全職回國并成立實驗室開展獨立科研工作。目前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資深研究員以及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入選三項國家級人才計劃(中組部、基金委、教育部),獲得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資助。他的實驗室長期緻力于解決人類健康醫藥研究領域的重大問題,圍繞化學生物學、轉化醫學、創新藥物以及合成生物學開展前沿交叉研究工作;上遊領域,針對人類重大疾病開展機理性化學遺傳學研究,闡明病理機制和發現新的藥物靶标,并進一步利用藥物化學手段開發創新候選藥物;下遊領域,利用酶催化等合成生物學手段解決小分子藥物的高效、綠色、可持續生産問題。迄今,他在 CellNatureScience Nat. Chem. Nat. Chem. Biol. Nat. Catal.Cell Host & MicrobeCell Stem Cell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140 餘篇,獲得創新發明專利授權 20 餘項,開發出 4 個“first-in-class”候選藥物,其中 1 個候選藥物已經在中美進入期人體臨床實驗,另外 3 個即将開始 IND 申報。此外,他還曾獲得科學探索獎、屠呦呦獎、四面體青年科學獎等 20 餘項國内外重要學術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