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2007年12月21日下午15:30,beat365“展望事業,探讨人生” 系列講座第七講——“物理學家的一生: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談兩次諾獎得主巴丁”在新生物樓鄧佑才報告廳開講。三百多名來自北大和外校的師生踴躍參加。主持人北大學生呂原野簡單介紹了周光召先生的科研工作經曆,其後由饒毅院長緻歡迎辭。饒毅表示,周光召先生做基礎科學有成就、做國家需要的課題有貢獻,做領導不是頂個頭銜而是支持了許多人才、推動了中國科學發展。周光召成長和工作的時代,比現在要艱苦很多,饒毅希望同學們從周先生的經曆,能夠反觀自己,仔細考慮未來的人生。
周光召先生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并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三年。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他在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取得多個重要成果,在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9年9月18日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于周光召先生在物理學界取得的多方面重要成果,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國内外重要獎項,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院士。他不僅是在基礎和應用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且是我國科技界的領袖之一。
周光召先生首先提到,雖然自己在物理學領域做了很多工作,但真正在一線進行研究也就是從北大畢業到蘇聯工作的幾年,而現在的環境比那時好很多,同學們生在了一個好年代,不要辜負了這個時代。
周先生談到為何選擇介紹巴丁,首先今年是晶體管發明60周年和超導理論建立50周年,巴丁參與了這兩項偉大發現的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并因此成為唯一在同一領域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的社會經曆也十分豐富,不僅在學校,企業,軍隊都工作過,而且表現均十分出色。但很多人卻并不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他就和普通人一樣,而且十分謙遜努力。有人提出了巴丁數這個概念,它等于成就比上自我吹噓,物理學家巴哈特曾說,一般人的巴丁數等于一就很不錯了,而巴丁為無窮大。周光召先生說,愛因斯坦當年與老師的關系十分不好,很多知識都是自學為主,屬于天才型人物,這樣的人在世界上很少,而巴丁則是标準的好學生,深得老師同伴的贊賞,非常努力謙虛,跟一般人的奮鬥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與北大學生也更接近些,因此他的經曆也許更能給同學們以啟發。
周光召先生結合幻燈片,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物理大師巴丁的生平。
巴丁1908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并在威斯康星度過了青年成長階段。那個時代正是美國在南北戰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快速崛起時期,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轉向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出現腐敗現象,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增大,社會中有很多黑暗的現象。而此時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潮傳入美國,出現社會進步運動潮流,要求對現行教育方式,經濟法律進行改革,在教育方面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約翰·巴斯孔在1874年成為威斯康星大學的校長,提出威州理念,建議将大學的人才資源來提高社會的福利。這一觀點和傳統美國東部大學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受到抵制和排擠,但威斯康辛大學依然堅持這一理念,并宣布将按照追求真理這一唯一标準來選擇人才。巴丁的祖父是一個進步教育家,父親是一個醫學教授,到威斯康星大學創建了大學醫學院,母親年輕時不顧保守思想家庭的反對,獨自離家學習藝術,在當時著名教育家杜威處教書謀生,并受到杜威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的影響。
巴丁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社會環境下成長的。他從小就表現出令人驚訝的數學才能,年僅十五歲就進入了威斯康星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對物理和數學十分感興趣,但他不依賴家庭,為了将來容易找到好職業,他決定學習電工。他在20歲那年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其間他還休學一年,到在芝加哥的西方電氣公司實習。大學畢業後,他在威斯康星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度過了兩年,完成碩士論文,方向是石油地質勘探,1929年他申請到劍橋大學留學學習物理,可是沒有被接收,1930年又試圖到AT&T電報公司工作,因為經濟大蕭條也沒有成功。最後他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推薦他到海灣石油公司工作了四年,工作期間表現十分出色。但他的興趣還是在物理學上,工作時就常常到附近的大學參加近代物理的讨論班,并最終于1933年放棄了收入優厚的工作,自費到普林斯頓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當時的普林斯頓被稱為研究生的天堂,具有優秀的學生和活躍的學術氣氛。巴丁最初從師羅伯森,研究相對論量子場論,随後從師尤金·維格納,用量子力學研究固體物理。
博士畢業後,巴丁在哈佛大學度過了三年的博士後生涯,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同學,并在此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學術合作。1938年,巴丁到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擔任助理教授,年薪 2600美元,比七年前他在海外石油公司的薪水還要少,他有了職業後才和他的女友簡·馬克斯韋爾小姐結婚。為了增加收入,他利用寒暑假兼職教課,疲憊不堪。二戰爆發後,巴丁在美國的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了一段時間,戰争結束後巴丁本想回到明尼蘇達大學,但因為學校資金不足隻能作罷。1945年,因為在哈佛認識的肖克利,巴丁加入了貝爾實驗室。就是在那兒,他和沃爾特·布萊頓親密合作。巴丁欣賞布萊頓的誠實,正直和活潑的性格,而布萊頓則欣賞巴丁虛心,深思和卓越的才華,兩人很快成為生活和工作中親密的合作夥伴。而作為組長的肖克利則聰明但是傲慢,不能容忍别人超過他,總是把困難過失推給别人,一開始就和巴丁有矛盾。但整個小組充滿了協作精神,大家有了什麼想法總是在一起進行讨論,互相啟發。在實驗中,偶然發現電解液的浸泡可以增強儀器的光電效應,以此為契機,小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合巴丁從普度大學工作中提出的重要建議,最終發明了雙極晶體管。
周光召先生說,從中可以看出,不要放過任何看起來偶然的發現,深入研究就可能有重要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巴丁那樣,雖然人生經曆了很多曲折,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有時很想做一些事情,然而客觀條件并不允許,轉做其它的事情後,隻要努力好好做,還是能做出很好的成績。
6月份,小組公布了這個重大的發現,然而肖克利為了突出自己和保住自己的權威地位,在發布會上貶低了巴丁和布萊頓的工作,并利用手中的權力不讓他們參與晶體管的後續發展工作。巴丁隻好轉向去研究超導理論,但貝爾實驗室并沒有條件,于是1957年,巴丁離開貝爾到伊利諾伊大學UICUC任教。
在UICUC,巴丁再次開始超導方面的研究。巴丁慧眼獨具,意識到解決超導問題很可能需要用到量子場論工具,而他在這方面又不是很在行,于是他就尋找了一位精通量子場論,從事過原子核多提問題研究的博士後,也就是後來BCS理論中的萊昂·庫珀。巴丁不僅安排他學習超導方面的知識,還鼓勵他看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如何可以用來解決超導中的問題。經過七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巴丁和萊昂·庫珀以及研究生鮑勃·施裡弗一起,創立了有關低溫狀态下金屬超導性的微觀理論(BCS理論),解決了當時最重要的科學難題。為了培養年輕人,巴丁甚至沒有參加論文的發布會,而是讓兩個年輕人獨立發表。
在解決複雜問題時,巴丁不喜歡從龐大的理論體系出發進行推導,而總是精心地将其分解成若幹小問題,他鼓勵、支持年輕的同事從事自由選擇工作,而後者在發展BCS理論時的确起了關鍵的作用。 BCS理論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不僅解決了超導之謎,對天體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等領域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BCS之前,著名物理學家泡利曾提出“不相信上帝是左撇子”的論點,事實證明他錯了。周光召先生說,可見年輕人不要迷信權威,要勇于提出和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巴丁的在BCS理論上的成功正是他重視與他人,與其他學科進行交流的結果,他不僅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還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學科交叉的眼光。相比之下,中國現在學科間的交叉,交流和争論卻很少,周先生講到這裡,還鼓勵在座的不同院系的同學們相互多交朋友,在各方面多多交流。
周光召先生談到,人人都有創造性,隻不過随着年齡的增長,創造性也在下降,但隻要長期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想法,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希望巴丁的生平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示,将來為中國做出一樣重大的貢獻。
在講座之後,進入了由同學們提問,周光召先生回答的互動環節,于是講座就在熱烈的探讨氛圍中繼續進行。在座學生踴躍發言,并就科研以及人生感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您認為中國距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對于這點,周光召先生談到,中國将來一定會有人要得諾貝爾獎的,這是必然的,但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得是偶然的,不好預測。創造社會環境和好的條件,現在中國正在創造這樣的社會環境和重要條件。這些條件是什麼,當然經費要更多。但是,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并不都是有好的經濟條件和很好的環境。巴丁和愛因斯坦的情況就不同,巴丁是個好學生,一貫很規矩,他的環境和條件就好些;愛因斯坦就不同,他大學一畢業就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老師給他寫推薦信,他隻好到專利局謀了個小差事。但他後來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研究,最後做出成果,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現在的關鍵在于創造一個好的社會條件,使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在其中成長。現行的教育制度抑制了一部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讀書考試上,沒時間給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杜威的方式對美國學生的成長很有幫助,中國正在開始這方面的實驗。如何改進制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學校的一個長遠的問題。現在的背書考試,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中國有一些很好的傳統,但有一些也需要改變,比如對于權威的過度尊重。就拿院士來說,院士代表的是以往的成就,不一定代表現代最新最有價值的想法,真正的尊重科學和知識不代表尊重權威,過分強調權威很可能使得一些有天分的人受到壓抑。另外的問題就是學科間的交叉和争論還很不夠,不同學校不同專業間的研究人員交流很少。
接下來根據同學們的提問,周光召先生又談了心理對于科研和生活影響的感悟。鬧情緒最浪費時間,一鬧情緒就不可能很好地想問題。這重要的是要保持心理上的穩定,首先要有一個明确的理想,這一輩子要做什麼,确定了就能戰勝今後的各種挑戰對于自我吹噓的問題,周先生談到,首先要分析什麼是自我吹噓,年輕人對于自己的工作的進展高興、對于成績高興一些并不是自我吹噓,把别人的成績作為自己的,貶低别人才是。自己中學的時候由于常常轉學,在學校裡并不是優秀的學生,沒有自我吹噓的本錢,隻有自我努力的成本,那時基礎比較差,大學到了第二志願,進了清華先修班。入校後自願做圖書館管理員,可以每天看書看到很晚,成績才一年年趕上去。在蘇聯時,有個教授因為瞧不起中國人對他提出的問題十分不屑,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最終讓教授信服,還和教授成為了好朋友。周先生說,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場想一想,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生氣和沖突,自己如果是對的,最後總能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如果自己不對,别人指出也是一個很好的改進機會,重要的是自己不要盛氣淩人。而對于社會的壓力,首先要有一個理想,矢志不渝地為之奮鬥,把挫折當作是挑戰。很多事情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改變就要有犧牲,改變了也不要後悔,要把新的事情做好,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
周光召先生又談到了他在讀書時期的生活,今天的清華與過去不同,都不認識了。那時我們生活非常簡單,當時是靠獎學金,是兩代面粉,是美軍留下的。學生自辦食堂,推選一些代表管理,用面粉其中的一部分變賣,去買雜糧和菜,做得好可以省下一些供我們零用。這是解放前。解放後,獎學金是兩百斤小米。那時沒有那麼多誘惑,音樂還是有的,有位老師講音樂課,我記得去過幾次,他把唱片放給幾個學生聽,他一邊講解。我最初的音樂啟蒙就是這樣獲得的。音樂可以調劑一個人的生活,可給人一種很好的感覺。學科學的人要有人文素養。我們也上社會學課程。當時清華文學院也很有名,有一批有名的文人,比如朱自清,另外還有一些有名的社會學大師,比如潘光旦。有些老師也會在自己的房間裡放音樂請學生來聽并加以講解。周先生認為,人文學科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周先生講到了關于中國科學界的一些想法。首先他認為作為一個科研工作的組織人,不能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充分要發揮被組織人的能力。而自己最終走上組織崗位而不是一直從事科研有些迫不得已,身不由己,但也因此了解了更多的情況,結識了更多的朋友。其實領導工作更多的是壓力,因為一個人的決定就有可能影響千百萬人。對于中國的基礎研究,周光召先生說,基礎研究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自我興趣推動的,例如愛因斯坦的研究;另一種是由社會需要所提出的,例如巴丁的研究。在中國,兩種研究都有長足的發展。對于興趣推動的基礎研究,發現重大成果并不容易,目前的SCI論文數雖然多,但是質量不高;而大工程,例如嫦娥計劃,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很好的傳統,有大量的基幹力量,所以更加容易表現出來。
将近兩個半小時後,周先生回答完最後一個問題,講座落下了帷幕,由饒毅院長為本次講座做了結語。報告廳内爆發出長久的掌聲,大家無不對這位謙和的科學大家産生由衷的敬佩之情,被他的精彩報告所深深打動。
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2007-12-25